習近平致復旦大學建校120周年的賀信
值此復旦大學建校120周年之際,我向全體師生員工和廣大校友致以熱烈的祝賀!
120年來,復旦大學與時代同步伐,形成了光榮的愛國傳統(tǒng)和優(yōu)良的校風,培養(yǎng)了大批優(yōu)秀人才,產出了許多原創(chuàng)性成果,在國家建設和民族進步中發(fā)揮了積極作用。
新起點上,希望復旦大學堅持不懈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深化教育科研改革,推動科技自主創(chuàng)新和人才自主培養(yǎng)良性互動,推動哲學社會科學知識創(chuàng)新、理論創(chuàng)新、方法創(chuàng)新,不斷提升服務國家重大戰(zhàn)略和區(qū)域經濟社會發(fā)展能力,為以中國式現(xiàn)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yè)不斷作出新貢獻。
習近平?2025年5月26日
吳淞江畔,紅樓星火
教育救國,共赴山河使命
為天下先,同譜復興華章
百廿復旦,星火永熠
南北共濟,文脈綿長
求真拓新承風骨,融貫中西鑄華章
百廿春秋傳薪火,萬千桃李競芬芳
今日,復旦大學迎來百廿華誕
北京大學祝福復旦大學
百廿快樂!
江灣燕園里,歲月共崢嶸
未名光華畔,風云續(xù)新章
長河奔涌,文脈共生
1898年,戊戌變法中
中華民族救亡圖存、興學圖強
京師大學堂創(chuàng)立
1912年改為北京大學
是中國近現(xiàn)代第一所國立綜合性大學
1905年,上海吳淞提督行轅里
復旦公學的星芒自此點亮
這是中國第一所由國人
通過民間集資、自主創(chuàng)辦的高等學校
百廿年間薪火不息
1919年,五四風雷激蕩
北大是策源地? 而復旦之聲亦不曾缺席
80年代復旦大學校門
5月6日
上海徐家匯李公祠的復旦校園里
“鐺——鐺——鐺——”的校鐘敲響
復旦學子聞聲而聚
一同聲援北京學生的愛國舉動
敲響了“五四運動”上海“第一鐘”
“五四運動”上海第一鐘
兩所學府一南一北
并肩風雨,亦遙遙共鳴
1912年,馬相伯成為代理北京大學校長
1907年,嚴復曾擔任復旦大學校長
馬相伯與蔡元培并肩推動教育變革,兩相唱和
自此兩校在文化啟蒙的征程上并肩而行
馬相伯雕像
風雨飄搖,烽火抗戰(zhàn)之際?北大南遷,復旦西徙?學人共撰《抗戰(zhàn)文藝》《群眾周刊》?文化命脈于風雨中綿延不絕?兩校數(shù)度共議國是,篳路藍縷?1978年,共繪科研協(xié)作藍圖?1982年,締結校際合作之約
今日,復旦與北大攜手并進?踏上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新征程
復旦大學西遷重慶北碚
飛檐輕語,草木傳情
光華樓前櫻花綻放
鳴鶴園內曲水流觴?光草石舫,共承歲月記憶
相輝博雅,同載學子芳華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復旦大學校園風景
春日燕園的二月蘭
深秋復旦的梧桐道
百年講堂的燈光下
記錄一幕幕光影流轉
3108通宵自習室
亮著“旦復旦兮”的燈火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復旦大學校園風景
于道努力,千里同風
1919年,時任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的李大釗
在《新青年》上發(fā)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
這是第一篇對馬克思主義作出系統(tǒng)完整介紹的文章
一年之后,陳望道翻譯的《共產黨宣言》在上海出版
這是《共產黨宣言》第一個中文全譯本
陳望道翻譯共產黨宣言
二十世紀初的播火者接力擎旗
新生的火種星火燎原
今天,李大釗立像與陳望道雕像隔空相望
復旦的“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
北大的“愛國、進步、民主、科學”
校訓的箴言回蕩出民族解放的擔當
學人的足跡描摹出民族復興的理想
百廿光陰,長河奔涌未歇
從京師到滬上,百余年時光
嚴復“兼收并蓄、廣納眾流“的理念
馬相伯“自主辦學、復興中華”的夙愿
在復旦與北大間激蕩回響
陳望道譯筆燃星火
李大釗赤忱喚黎明
共擎民族炬光
我們在神州大地上共奏恢宏的交響曲
我們在歷史長河里續(xù)寫文明的敘事詩
相輝堂前春秋代序
博雅塔下日升月落
兩所學府仍以思想為舟
揚起“為天下先”的船帆
向人類文明的深洋駛去
陶陶仲夏,芳草未歇
北京大學祝賀復旦迎來百廿華誕
愿兩校友誼長青
來源 |?北京大學融媒體中心、復旦大學融媒體中心
文字 |?孫小婕、李寒冰、黃臻、段瑞懷
圖片 |?視覺中國、尹書山、鄒名之、張雪晶、朱成軒、翟夢坤、王皓、李玲、成釗、戚心茹、王一江、廖恒、吳琦隆、徐樂晴
發(fā)表評論
2025-05-27 12:09:15回復